剧情介绍

《接吻吧,不为媒体》讲述的是一对青年男女的浪漫爱情故事。一个美丽善良的空姐在一次飞行途中爱上了一个居住在圣彼得堡的“普通人”,但她不知道的是,这个“普通人”能讲一口流利的德语,是柔道专家,还具有相当高的政治地位。 俄罗斯一部取材于总统普京与俄罗斯第一夫人柳德米拉故事的电影DVD在情人节推出,电影中的男女主角彼此深爱对方,也热爱国家。电影中的男主角被刻画成一位体贴的丈夫和慈爱的父亲。 这部名为《接吻吧,不为媒体》(The Kiss is Off the Record)的电影于2月5日在俄罗斯上映,该片的DVD在2月14日情人节当天全面发行。在俄罗斯总统选举前夕推出这样一部电影并不足为奇,克里姆林宫从2000年开始就一直在努力提升普京的正面形象。 展现普京温柔一面 据报道,电影《接吻吧,不为媒体》的主角和普京有很多共同之处,但制作人坚称这角色造型是源自“集体形象”,而非普京其人,“今天我们将我们的领袖引以为荣,塑造像他一样的英雄人物有何不可?” 在公众场合人们看到的是一位刚强的普京,在这部电影里人们却看到普京温柔的一面。在电影里“普京”是一位体贴的丈夫和慈爱的父亲。 过去的8年,克里姆林宫一直在努力提升普京的正面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的是一位坚定刚强的俄罗斯领导人。人们在电视上看到普京驾驶战斗机,但是他的私生活却鲜为人知。现实中普京对他家的宠物狗说的话比对家人说的话还多,他的女儿很少露面。 俄罗斯第一夫人柳德米拉很少露面,很少与普京一起旅行,柳德米拉甚至在照相机面前仍会感到不安。但是在电影里这一切都改变了。普京的女儿很突出,妻子柳德米拉是焦点。 故事提到“柳德米拉”出车祸受伤,“普京”陪伴左右,帮助她再次走路。戏中还有睡房温馨的一幕,“柳德米拉”正胡思乱想时,“普京”手捧一束鲜花和一根花了数小时找到的拐杖回来安慰她。观众看后,都对普京的印象发生改变。 电影主演与普京经历相似 电影男主角亚历山大·普拉托夫的身世也与普京相似:在圣彼得堡追求任职空姐的女友,冷战时与她一起调往东德,其后回到圣彼得堡短暂逗留,不久便到了首都莫斯科,踏上政治生涯的高峰。 只是亚历山大·普拉托夫头发比普京多一些,但是发型都是一样的。从电影宣传海报上看,亚历山大·普拉托夫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很相似。 电影《接吻吧,不为媒体》是在2002年至2003年间拍摄的,但是在今年2月14日情人节推出,比3月2日的俄罗斯大选提前了17天。总统候选人俄罗斯联邦政府第一副总理梅德韦杰夫得到普京的支持,普京总统将于今年5月离任,有报道称普京有可能接受梅德韦杰夫的建议出任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 俄罗斯将于2008年3月2日举行总统选举。除梅德韦杰夫外,俄罗斯民主党主席安德烈·波格丹诺夫、俄罗斯自由民主党主席弗拉基米尔·日里诺夫斯基、俄罗斯共产党主席根纳季·久加诺夫也将竞选国家总统。 俄罗斯一名30岁的商人丹尼斯·法捷列夫在观看电影后表示,他喜欢这部电影,但是如果说这部电影对普京有利,他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这太晚了。他说:“我们现在对梅德韦杰夫更有兴趣。”

评论:

  • 羿丽珠 6小时前 :

    多好的一部片子。我喜欢这小朋友的视角,更喜欢老爷子诠释世界的方法

  • 殳以柳 3小时前 :

    无论她是什么宗教,只要她正直与善良,你就可以和她在一起。

  • 昕雅 5小时前 :

  • 望晓兰 4小时前 :

    这个广角大景和个色视角畸变的构图实在太像一个我喜欢不来的合作摄像的习惯了看得受伤。剪辑和调度也是跳来跳去,故事本身也没有多吸引人,感觉在看一个片场…

  • 赧从蕾 2小时前 :

    音乐铺得有一点满,虽然用了黑白但是整体镜头给得非常工业化,buddy和爷爷聊“离开”这件事时挺动人的。

  • 韩朋兴 4小时前 :

    一开场就是《罗马》名场面,也不得不带着对比的眼光看下去了,孩子的视角纯真可爱,小演员演技担当是本片之福,但因为视角所限,社会的动乱和父母的争执都是断裂的叙述,无从知道动乱从何来,也不清楚母亲在洗衣粉事件之前是怎么同意移居的,全片只有淡淡的忧伤情绪是完满的,而怀旧歌曲和彩色光影密度之高,说是导演私人化的讲述不为过,感觉就像一篇小学生日记。(想了两天改不及格)

  • 梦锦 4小时前 :

    越过岁月的墙,有关过去已经简化作黑白的片段,而让导演震撼并对他产生深远影响的画面却被童年的想象填补上色彩从未褪色。虽然是以暴动为背景,却在孩童的目光下简化并喜剧化了。剧作比《罗马》更轻盈和温暖,母亲形象的塑造贴合北爱尔兰人乐观外向的性格,并不存在用力过度之嫌,其余几个配角也都独具个性,懵懂的初恋和耄耋的爱情都让人感动。乡愁,就是有人离开,有人留下,有人逝去。

  • 贡开畅 1小时前 :

    1.作为对故乡的私人回忆,从孩童的角度以黑白影像展开,就差不把Rome的tag打在credit里了,可惜这两部电影在段位上没法比较。但是相比之下这部电影对于情怀可能更拿捏地到位,这也解释了影院里很多Old White ppl都非常沉浸 2.从六十年代末开始,北爱尔兰的暴力冲突问题就一直没有完全解决,直到98年,动荡年代里也贡献了很多流向外地/海外的migrants。电影approach了关于离开还是留下的dilemma,最后选择了从以小见大的家庭故事展示一个相对温暖的怀旧出口,可能最让人动容就是影片结尾的几行“献给”了 3. Judi Dench stole the show.如果没有她三星妥妥的,但是有她的scene都如同在发光一般,成为观影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

  • 春玉石 0小时前 :

    我和你奶奶结婚了50年,她说的一个字我都没听懂。如果一个人没听懂你在说什么,把他一定是没在听。那个小女孩可以是虔诚的印度教徒,或者是南方浸信会教徒,又或者是反基督的素食主义者,只要她善良又正直,你们两个互相尊重,我们随时都欢迎她和她的家人来我们家。电影本身各方面主旨都点到为止,查不到贝尔法斯特宗教游行的历史,但电影本身想传达的可能就是宗教使人分裂,也使人向往自由以及爱可以超越宗教。

  • 祁柯燃 0小时前 :

    7.2 负角度航拍、大仰拍和带天花板、频繁阑珊前景遮挡表示社会环境、跳跃在不同主体不同部分的长镜头、镜头内变速升格、景框的大量使用。孩童视角、个人化的内容,黑白表记忆,穿插影视印象、想象化对社区的留念,一种猛然边做异乡人失去家乡的处境,民族宗教排异的环境中呼唤真情。开头的街道展示复杂多变的运动设计还是不错的。总体形式风格大于思想内容。

  • 箕力言 5小时前 :

    说到底还是私人情调加分了,问题出在简单的不像回事啊~

  • 骞辰 8小时前 :

    pop说,“你是贝尔法斯特15区的巴迪,无论你去哪里变成什么样,这永远是事实。” 所以故乡是离开故乡以后的身份证,也是漂泊在外的一份安全感,像牵着风筝的线一样。好像很多导演最终会拍一下自己的故乡,让我想起贾科长说的回望故乡赋予我们获取看世界的最初的经验。

  • 林欣 1小时前 :

    《贝尔法斯特》是肯尼斯·布拉纳献给故乡、献给时光的一封深情款款的情书。在20世纪60年代末贝尔法斯特的动荡时期,有的人跨越大洋远走他乡,有的人眷恋乡情安土重迁,而影片中的小男孩,却只想守着喜欢的同班小女孩,哪管什么街头巷战,什么家庭危机。

  • 花锦 3小时前 :

    有选择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不知道为啥这句话会冒出来。

  • 锦露 5小时前 :

    比《罗马》差了三个《爸妈不在家》,摄影太棒棒了。

  • 蒯泽惠 9小时前 :

    私人回忆+儿童视角+黑白影像,好像也变成了新套路。

  • 漆雕玉琲 2小时前 :

    3.5 北爱尔兰降调版罗马/北爱人的梦想是去全世界开酒吧!(x

  • 祁小坤 9小时前 :

    年度观影 No.507

  • 铁绿蕊 8小时前 :

    约翰.福特的电影常常使用门框式构图,这部电影频频出现窗框式构图,黑白摄影很美甚至让人觉得摄影师已经陶醉在了自己的摄影中。有人说像罗马但是感觉上也有点博格丹诺维奇的最后一场电影的味道,当然不管是和罗马比还是和最后一场电影比,这部都只能算是一个小品了。片中片出现了很多经典电影,双虎屠龙,正午,对话中也提到了很多经典,罗宾七侠,消失的地平线,等等。塞伦.希德演的祖父相当好,躺在棺材里的画面一定是在致敬双虎屠龙。PS“我们爱尔兰人不怕颠沛流离,要不然全世界就不会有那么多酒吧了,哈哈哈。”

  • 来又槐 3小时前 :

    但最后还是让我感动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